校园代跑成生意,问题出在哪儿?
北京青年报| 2025年10月16日 10:37

在北京某知名学府的操场跑道上,突然同时响起5个提示音:“您已完成1公里,用时×分×秒……”操场上的目光纷纷投向手里拿着5部手机的男生林奇,而他周围的同学也忍不住哑然失笑。这是体育生林奇的亲身经历。因为忘记关闭手机声音,他的代跑“露馅儿”了。但即便如此,林奇也不太担心被查到,因为代跑这件事在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

大学生体育锻炼欠缺是一个困扰公众已久的话题。2021年,教育部一份针对115万余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达到了约30%。不少人呼吁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不少高校为了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纷纷对课外锻炼提出相应的要求。全国高校普遍推出“校园跑”活动,比如,规定学生每学期要累计完成多少公里,每次运动算多少公里,成绩算入期末体育课部分成绩,将学生体质测试与毕业证直接挂钩等。

在制度的倒逼下,田径场上锻炼的学生明显多起来了。一些不喜欢跑步的人,因为跑步打卡次数与体育成绩挂钩,不得不去跑步,坚持一段时间后也能“习惯成自然”。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因怕“麻烦”等,出现了假跑、找代跑等不诚信现象和作弊违规行为。线上后台改数据、线下真人代跑、同学帮忙跑、多人接力跑,甚至骑单车刷路线……“代跑”已形成一条产业链,明知违规,却屡禁不止。

校园代跑成“生意”,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除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之外,这种只针对跑步进行考核的做法确实存在弊端。从学校方面考虑,跑步是最便捷的运动方式之一,考核也易于操作,选择其作为学生“动起来”的项目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统一性要求很可能会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矛盾,理应酌情协调。

让大学生“跑起来”真有这么难?诚如专家所言,高校体育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不是一强制就要失去人文关怀和科学性。跑步App督促锻炼是很好的尝试,但具体用到大学校园,设计者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怎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不能仅仅局限于逼迫学生“跑起来”,还应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的培养,通过个性化、多元化体育课程的设计,在因材施教方面下足功夫。一旦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和价值,大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锻炼起来。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古代奥林匹克的箴言,强调的是运动对生命的滋养,而非机械的里程数字。大学生要清醒认识到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事,决不能走“捷径”。对于已相当泛滥的代跑步服务业务,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风险与危险性,做到主动防范和自觉抵制。(胡欣红)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