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缸火车柴油发动机的巨型实物、20世纪的铁路臂章、精致的火车模型……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一般的铁路故事。
9月27日,在世界铁路建成运营200周年的特殊节点,“相约百年二七,共赴大国收藏——第三届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博览会暨中国铁路集邮展、摄影展”在北京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开幕。16万件(套)精品实物、图片铺满展区,还有不少带着岁月温度的“老物件”,带领游客开启一段穿越百年的中国铁路故事之旅。
“龙号”机车复活:90岁与90后的“跨代接力”
“这是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台机车!”现场工作人员的话音刚落,观众们就围了上来。展会外这台百年后等比例复原版的“龙号”机车展区,是整个展会最热门的打卡点。
“早在1881年唐胥铁路时期,英国人金达指导中国工人造出了它,原名叫‘火箭号’,因为车身镶了两条龙,大家都叫它‘龙号’机车。可惜原版机车在抗战期间失踪,之后大家只能看模型。”工作人员强调,这次复原为了还原19世纪的工艺,全车没用电焊,都用铆钉拼接,其中一根风管还是特意寻到的100多年前法国人用过的旧物件。
在复原的“龙号”机车启动现场,90岁高龄的“毛泽东号”第七任司机长陈福汉与现任90后副司机长宣杰共同拉响了“龙号机车”发车汽笛。
“机车鸣响汽笛的那一刻,铁路红色血脉的薪火相传具象化了。”现场打卡的观众说。
滇越铁路票证:一张运单里的抗战记忆
在“百年铁路”板块,一整面墙的20世纪铁路运单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些票证的主人是一位专门收藏云南地区票证的王登银。
“这一墙的铁路运单来自我精心收藏的滇越铁路题材,在这些票证里还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记忆。”王登银介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广州、香港等沿海重要口岸相继沦陷,滇越铁路自此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相联系的国际交通命脉。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的巨大作用,王登银引用《续云南通志长编?滇越铁路二》记载:当时参与该铁路运输的有机车97辆、客车207辆、货车1049辆,80%的国际援华物资经此源源不断输送,并迅速转运至抗日前线,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关键物资保障。“滇越铁路作为换取外汇物资的核心运输通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经济支撑作用。”
“如今滇越铁路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些票证也早已成了绝版。”王登银说,我们不仅要记住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保护并利用好这条铁路,更要传承好背后伟大的抗战精神。
肩章、臂章与胸牌:一位铁路人40年的职业印记
展区一角,呼和浩特铁路局的一位“老铁路人”贾海滨正给观众讲解铁路肩章的故事。在他的展区前,还摆放着铁路的肩章、臂章和胸牌,满满都是铁路人的回忆。
“这副是1984年、1985年的,是铁路系统第一批肩章。”贾海滨指着一副朴素的肩章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都没有肩章,到了80年代才有了第一版。“红色的是客运岗,属于服务类;其他颜色的是行车岗,负责线路作业,一眼就能分清分工。”
除了肩章,展区上的“八大员”胸牌也很吸睛,每一块都对应着铁路线上的一个岗位。
“这枚扳道员胸牌是我1986年上班时戴的。”贾海滨笑着回忆,自己从扳道员做起,后来当值班员、站长助理,最后成了客车运转车长,货运、客运都跑过。为了给观众更好地展示,他拿出了运转车长工作证,封面都有些磨损了,他说这都是实打实的工作痕迹。
在贾海滨的收藏里,最特别的是一枚“乌兰牧骑”臂章。“‘乌兰牧骑’蒙古语翻译过来就是‘红色的宣传队’,以前去沿线给职工巡回演出,就戴这个臂章。”贾海滨介绍,这枚臂章是呼和浩特铁路局独有的,不仅是少见的“珍品”,也是中国铁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见证。
“现在的‘乌兰牧骑’仍然活跃,他们被誉为铁道线上的‘文艺轻骑兵’,用文艺把党的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送到农牧民身边。”贾海滨表示。
博览会现场,除了这些有故事的老物件,还有铁路主题邮票和纪念卡册等文创产品,不少观众一边看一边拍照,有的还买下心仪的藏品留作纪念。一位观众说:“以前只知道铁路方便出行,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历史。这些老物件比照片、文字更有冲击力,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百年铁路的发展。”(人民政协网记者 石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