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古就是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唐太宗灵州会盟,发生过毛泽东主席单家集夜话,更演绎过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初,各族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奔赴宁夏,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支援宁夏建设的故事。
宁夏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自治区政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助力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
一眼望不到边的长城遗址、古城堡、墩台、烽燧……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的宁夏,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
宁夏在长城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哪些问题?长城在文旅融合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2024年4月至6月,宁夏政协组织委员和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银川市永宁县明长城三关口、盐池县明长城遗址公园等地,深入了解长城历史沿革和保护利用现状。
调研组一行了解到,宁夏长城遗产大多得到了较好保护,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千百年来受气候干燥、风沙侵蚀、动物筑巢打洞等影响,长城遗址土体疏松、墙体开裂等自然损坏较为严重;对长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建筑遗产、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挖掘与阐释不够,“讲好长城故事”还有很大潜力。
“建议将我区长城保护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全区长城遗产保护工作。”“建议在社科类研究项目中增加长城研究方面的课题,为进一步保护长城遗产、丰富长城文化、弘扬时代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委员们的建议很快有了回响——
针对加强长城遗产系统性保护方面的建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编制实施《宁夏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统筹全区长城保护管理;组织开展长城“两线”范围违法建设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实施大武口区、盐池县等18处长城点段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项目,长城沿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健全。
“根据委员建议,我们还举办了长城徒步大赛、长城研学游等特色品牌活动,为讲好长城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奠定基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厅还制作推出《宁夏国家文化公园主题画册》、《宁夏长城故事》口袋书、《守望长城》纪录片等系列文化产品。
这只是宁夏政协针对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民主监督的掠影。近年来,宁夏政协围绕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开展民主监督,有效推动了国家文化公园在宁夏的项目建设和传承保护。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2022年11月,宁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将“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列为“三区建设”目标之一。自此,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便成为自治区政协常态化工作之一。
2023年,十二届自治区政协换届伊始,就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系列调研和活动:2023年4月,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带领部分自治区政协委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赴固原市开展调研。
2023年5月,自治区政协机关组织开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活动;6月,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作新贡献”开展委员会客室活动;7月,自治区政协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孙学玉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专题学习讲座;9月,自治区政协机关党支部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人 中华民族一家亲”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随着调研和各类活动的开展,一项项成果也精彩纷呈。
自治区政协通过扎实调研、多次研究、反复打磨,形成了《关于我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传教育的调研报告》。以此调研报告为基础,2023年5月26日,在全国政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阐释和宣传教育工作”双周协商座谈会上,陈雍以《统筹国家力量、破解工作制约,推动“三交”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为题作交流发言。
2024年,自治区政协将“扎实推进‘三项计划’,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确定为当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当年7月开始,自治区政协组成3个调研组,由分管副主席带队,围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落实情况”“‘三项计划’总体推进和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实情况”“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落实情况”3个方面,深入全区5市和17个县(区)及相关区直部门开展扎实调研,58名区、市、县政协委员参与调研协商,广泛凝聚共识,诸多成果得到相关部门采纳。
2025年6月,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银川、吴忠和中卫三市开展“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专题协商调研,向统战部、民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基层统战委员、专干、宗教界代表人士了解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政协还围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传教育工作”“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当代移民对宁夏的历史作用和所形成的历史经验”等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助推宁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水乳交融,情深意笃。在自治区政协的助力下,一系列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举措推动宁夏各族群众情谊越来越深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更加稳固。
宁夏博物馆里的“铸牢”展览
暑期,宁夏进入旅游高峰时段。宁夏博物馆3楼正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宁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展。置身近1400平方米的展厅,文物和古籍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合。
这个展览和自治区政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一次次调研走访过程中,委员们收集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充分阐释了宁夏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故事的作用呢?自治区政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终达成共识:以常设展览的形式系统回顾和总结宁夏各族人民在团结奋斗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让更多人共同见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
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系列活动”之一。
从谋划布局到专业统筹,再到布展落地顺利迎接市民和游客参观,工作推进过程中,自治区政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从展陈大纲的架构搭建,到展览设计方案的细节打磨,严格把关,逐一审定,确保布展工作高质量推进。
经过多次修改展览方案,展览最终精选了720余幅图片、280余件实物和文件资料,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展示了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新时代故事。
“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展厅内的留言簿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参观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切共鸣。(本报记者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