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8月10日,观众参观控制器高性能挑战。该控制器能带来精准的运动控制和性能表现,提高仿真精度。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当身高1.7米的“钢铁舞者”随着动感旋律热舞,当仿生机器狗眨着眼睛逗观众大笑,当遥控机器人为小朋友现场拿取糖葫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近日化作未来世界的“实体投影”。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此举办,来自全球200余家顶尖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齐聚一堂,用硬核科技与人文温度,共同诠释“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的主题。
走进展馆,一个看似简单的“叠衣服”任务正引发围观:千寻智能的墨子机器人用灵巧的机械手指捏起衬衫衣角,三折两折便整理出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通过多模态感知和全身协同控制,我们让机器人真正理解家务的复杂性。”千寻智能副总裁耿旭达表示。
不远处,星尘智能的Astribot S1正在展示其“全能管家”技能——机器人用手臂开门、轻柔且精准地拿取水果,甚至指挥交响乐团演奏……研发负责人安昭辉揭秘:“经过三次迭代,它已经具备面向AI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将人工智能与运动控制深度耦合,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和劳动,与人安全智能地交互,可以达到普通成年人的动作水平。”
再往前走,记者看到银河通用的Galbot G1正以优雅的“S”形路线穿梭于展示台,这个将双腿合并为高稳定性折叠腿的“服务生”,能够精准递送装满可乐的玻璃杯。“我们突破了透明物体抓取的难题。”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介绍。
“我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收拾家,如果价格可以接受,我会考虑买个‘机器人管家’,帮我料理家务。”一位中年观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这种家庭应用场景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妈妈,机器人又在做天鹅拉花啦!”安诺AI咖啡亭前,张女士的女儿目不转睛地盯着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倾倒奶泡。这台“咖啡师”首日便出品超千杯,其90秒完成拉花的效率让专业咖啡师都啧啧称奇。更令人惊叹的是越疆科技的DOBOT AtomⅡ。在煲仔饭制作演示中,它左手控制油壶角度,右手按开关时机分毫不差,还能根据传感器数据自主调整火候。“我们采集了粤菜大师的烹饪数据,让机器人学会了制作‘煲仔饭’的奥秘。”工作人员介绍道。现场观众李先生感慨:“如果价格合适,真想请它回家当私厨。”
在宇树科技的擂台赛上,记者还体验了一把和宇树G1人形智能体“打拳击”。宇树的裁判说,“千万不要手软,手用不上劲儿就用脚踹。”记者连踹了好几脚,都被G1灵巧地躲过去了,反应之灵敏、动作之流畅,丝毫不亚于一个专业选手。“我们公司从2016年开始,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开发的,包括电机、减速器、部分传感器。G1这款机器人非常有代表性。它的动力性能包括灵活度都非常好。”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
本届大会同期举办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在青少年竞赛区,来自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的次仁曲吉正全神贯注调试他的机器人设备。“这是我第一次离开高原参加比赛,也是第一次走进这么大的赛场。”他对记者说,“比赛中最难的不是项目本身,而是第一次独立调试设备。代码不会说谎,你为它熬的夜、流的汗,最后都会变成照亮别人的光。”
在本届大会上,“AI﹢机器人”的组合已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工业领域更迎来爆发式增长:汽车工厂里,同一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决策系统实时同步数据,像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般协作无间;物流仓库中,自主决策的搬运机器人遇到突发障碍时,竟会“思考”出绕行方案。NVIDIA Omniverse和仿真技术副总裁Rev Lebaredian在主论坛发言时感叹道:“机器人将把计算机技术与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物理世界连接起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这对于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载体。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本届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2024年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初步的结果表明全球的新装机数量下降了3%,达到了52.3万台,三个主要地区都报告投资下降,亚洲下降2%、欧洲下降6%,美洲甚至下降9%。”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贵之在主论坛演讲中说,根据初步的数据,2024年,中国有5%的增长,这种增长也增加了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23年的51%上升至2024年的54%。
机器人技术更新带来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凯瑟琳·克莱默提出了“地球向好2030倡议”,她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性转变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技术标准在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通过确保相互操作性,连接不同的数据系统实现高效协同工作,我们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确保长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包含三大支柱,分别是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傍晚时分,雨后的亦庄迎来奇妙景象:会展中心的清洁机器人队列闪烁着蓝光作业,不远处消费节的机器人乐队正演奏《孤勇者》,而广场上的人群,正与各式机器人自拍合影。这或许就是未来最动人的模样——科技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温暖的延伸。正如展台上用藏汉双语编程的机器人所展示的,科技正在成为连接多元文化的纽带。次仁曲吉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双手既能捧起哈达,也能托起未来。”
(记者 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