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已是盛夏。在黑龙江省嫩江市的嫩江之畔,清凉的风总能从江面吹来。晚上7点,天色渐暗,城区主干道墨尔根大街的北段,夜市已热闹起来——摊主们招徕着客人,食客们踅摸着“目标”,一时间,美食香气四起,笑声话语声鼎沸。
一条灯火繁华的主干道,一个烟火鼎盛的夜市,一片具有相当密度的人群。猛一看,难以想象这里是一个临近北方边陲的小县城。因此,嫩江夜市总让外来的客人感到惊讶。
据当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这条仅180米长、26.5米宽的夜市,日常日均客流超9000人次,节假日可破1.3万人次。“相当于每天晚上,嫩江市区十六分之一的居民会在夜市消费。”
细究起来,嫩江夜市如此受欢迎,有着多重原因。比如选址,就较为讲究——
其临江的优越位置,既能让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感受江景风情,又方便周围居住较为密集的居民就近漫步前来,兼具景观性与便民性,容易聚拢人气;整条大街空间开阔,便于规划摊位和公共区域,通过统一铺设地垫保持街道清洁、安排专人引导人流避免拥堵等细节,进一步优化便民体验。
于是,市民开心了——天天来打卡的张大叔说,夜市设在城区主干道上,方便了市民。“抬脚就到,和家人朋友在这里吃点喝点,然后再去江边散个步,整个晚上都过得乐呵呵的。”
摊主高兴了——看着小吃摊生意红火,返乡青年小王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在外打工,上顾不了老,下顾不了小。现在在家门口,一个月就能赚6万元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更有盼头!”
遇有外地朋友来,当地市民总是如此自豪地推介家乡的夜市:
“240张餐桌、1000个餐位,天天一座难求。”
“每个流动摊位都统一铺好地垫,充分保障了街道的清洁。”
“单位下班后一两个小时,这条街就热闹起来。”
“晚上闭市后,摊主们有序撤出,市场管理、环卫等部门工作人员进场,很快清理干净,恢复安静。第二天,大家沿着这条街道来上班,丝毫感受不到昨夜的喧嚣。”
……
据悉,今年以来,嫩江市政府投入600万元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撬动约1.2亿元消费规模,其溢出效应显著惠及地摊经济。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多套优惠政策,活市场、聚人气、保稳定。
“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从摊位规划、食品安全到环境卫生,一整套全流程管理制度保障市场规范、安全运行。积极联动企业参与,形成政企合力。”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当地老品牌冰花啤酒主动投入约52万元,配备3台售酒车与1台观光车保障运营,还为商户统一配发服装、帽子、围裙各520套,既提升了夜市整体形象,又通过完善现场设施,助力夜市实现规范运营与特色氛围的双重提升。
在宣传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宣传声势也浩大起来——传统媒体深度报道、新媒体矩阵推介、自媒体鼓励发声,夜市IP形象在当地深入人心。
更值得称赞的是,嫩江夜市巧妙地融合了地域特色产品、民俗文化等,北上养殖的南方小龙虾、铁锅炖大鹅、达斡尔族手工艺品等纷纷亮相,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一定要尝尝炸鸡冠油,这是我们嫩江特色小吃。我也想了好几天了,今天陪你们一起解解馋!”市民王亮带着外地来避暑的朋友,逐一介绍着家乡美食。
“小龙虾再来一份!”北虾的摊位前,摊主吴配连忙前忙后地烹制着,也应付不及客人不停下出的单。
登上夜市北端的冰花啤酒观光车二层俯瞰,灯光与烟火交相辉映,身后则是嫩江江面吹来的清凉晚风。负责啤酒销售的宫会民自豪地说,一个月以来,冰花啤酒销售额达31万元。仅周六这一晚,就能销售3吨啤酒。
一头连着地方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生产生活。小小夜市,助燃了嫩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也为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的多重目标找到好的结合点。
截至目前,嫩江夜市已为返乡青年、下岗职工等群体创造了221个就业创业岗位,实现总消费871万元。夜市的“火爆”,更成为嫩江百姓安居乐业、积极进取的生动缩影。(本报记者 李寅峰 杨智嘉 曾宇昕 袁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