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期间正值暑假,各个城市博物馆里挤满年轻人的“火爆”景象,让委员们直呼“没有想到”——武威市西夏博物馆门前,研学大巴排成长龙;酒泉市博物馆的预约系统连续几天显示“满员”;敦煌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人群摩肩接踵,孩子们向讲解员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
“为什么这个石碑正面是汉字,而背面的文字看起来很像汉字,但是完全看不懂?”在武威市西夏博物馆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前,调研组见到一位充满求知欲的男孩,正指着石碑上的西夏文询问讲解员。讲解员告诉他,这块石碑正面是汉字书写,背面是西夏文书写,西夏文结构仿照汉字,又有其特点。西夏时期的党项民族正是在与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
听着讲解员的解释,男孩再一次仔细看向石碑。看得出,也许在这一刻,他还不能完全理解“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但当他在博物馆里触摸到不同文明的重叠印记,在文物故事中看见各民族携手前行的足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从记述西夏历史的文书,到展示多民族人文风情的汉代画像砖,再到用不同民族文字书写的敦煌遗书……河西走廊这条横贯东西的历史长廊,正以文物为媒介,用博物馆搭建起课堂,向年轻一代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这些由文物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课堂,也正在用最直观的方式教育引导年轻一代,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本报记者 奚冬琪)